40歲Y先生多年來反覆發生中耳炎,耳朵時有惡臭、流出黃色膿水,自己和枕邊人都相當困擾。由於Y先生希望採取保守治療,耳鼻喉科醫師建議以滴劑與抗生素控制發炎,但症狀反覆、時常發作,抗生素又有不利腸胃的副作用,因而來診中醫希望尋求不同的治療方法。
⚠️「#慢性中耳炎」需注意聽力、神經症狀
中耳炎可分為急慢性,急性中耳炎常因呼吸道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由於兒童耳咽管較細且角度較水平,鼻咽部之病原體容易入侵中耳導致急性中耳炎。當中耳腔持續發炎,超過三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中耳炎,可能有中耳黏膜水腫、潰瘍甚至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的狀況發生。
⚠️而反覆發炎會使組織形成肉芽、息肉、膽脂瘤,進而破壞中耳附近的骨頭邊緣,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顱內感染、顏面神經麻痺等。
❤️「慢性中耳炎」中西醫共治最安心
化膿性中耳炎在中醫病名如「#耳疳」、「#耳中生毒」、「#聤耳」等。
病因如《外科證治準繩》中:「耳疳生瘡臭穢,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
又可依膿色不同辯證,《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聤,胃濕相兼肝經熱,紅風偏肝血熱成。」
總結來說病因多如外感風熱濕邪,而內又有肝、膽、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由於耳科疾病複雜,可能導致聽力受損、神經症狀,因此最好 #協同西醫治療,若需接受手術者則應依醫囑進行,若可經由中醫控制症狀也應 #定期回診耳鼻喉科檢查。
前文中提到的Y先生素有眠差、口乾苦、口氣重等情形,喜冷飲、嗜辣,耳有黃膿、散發惡臭,用方以龍膽瀉肝湯為主做加減,治療第二週時耳朵分泌物大幅減少,第三週時已無膿水、臭味稀薄,後以知柏地黃丸等培腎元,後續再與耳鼻喉科配合回診追蹤。
📌 預防中耳炎,從日常生活做起
1️⃣ 保持耳道乾燥:游泳、洗髮完後,務必將清潔耳道、保持乾燥。
2️⃣ 預防過敏性鼻炎:兒童若用力擤鼻涕,易造成中耳感染,平時應避免感冒、慎防過敏。
3️⃣ 嬰兒瓶餵時應採半坐臥姿勢或直立姿勢
📌日常保健 — 穴位按摩
1️⃣ #翳風穴:耳垂後凹陷處,散風活絡、聰耳消腫
2️⃣ #風池穴:在頸後枕骨直下,髮際凹陷中。可清頭目,利五官七竅。
3️⃣ #耳三針穴位:聽宮穴、聽會穴、完骨穴,為治療耳病要穴。
4️⃣ #鳴天鼓:「鳴天鼓」最早見於丘處機的《頤身集》腎開竅於耳,腎氣足則有助改善聽力。用雙手將耳朵完全覆蓋,再以食指輕輕叩擊頭部的玉枕、風池、腦戶等穴位。根據子午流注,在每天下午5點到7點腎經循行時最適合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