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雜誌 第 358 期
作者: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 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懷孕後,許多孕媽咪都有安胎補身的想法,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依據時令、季節也有相對應的進補方式,本篇邀請專業中醫師為孕媽咪解答如何正確地養胎補身。
9大類體質
扶原中醫總院長郭大維表示,中醫在進行體檢時,會細分為9大類:
平和性
亞健康的體質,所謂亞健康是不完全健康,但看起來陰陽氣血調和,氣色很好、體力充沛,一點點小感冒可能不需要看醫生吃藥,只要泡熱水澡、發發汗或休息一下就好了,稱之為平和性體質。
特稟性
屬於過敏性體質,包括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等。
氣虛性
看似有氣無力,稍微動一下就頭暈、滿頭大汗。
血瘀性
面色晦暗、手腳常冰冷,血液無法到達末梢神經,與陽虛相比,舌頭顏色較深,臉色晦暗。
陽虛性
女性較為常見,手腳冰冷、很怕冷(畏寒),臉色、唇色蒼白,屬於冰山美人類型。平常大家吹冷氣時,陽虛性體質的人還需要穿厚衣服。
陰虛性
口乾舌燥、手心、腳心燥熱常出汗,常見於熬夜的人。
痰濕性
大部分為較肥胖者,舌苔很厚膩。
濕熱性
面帶油光,嘴巴發苦,臉色泛紅,類似高血壓的紅,與平和性體質的紅潤不同。
氣鬱性
壓力較大、心情不佳,鬱鬱寡歡、多愁善感,眼神倦容,雙眼無神。
一般而言,體質沒有絕對性,不一定會歸類為單純一種體質,例如:陰虛夾有痰濕、氣淤夾有血瘀等。
四季的進補準則
所謂進補是依照24節氣來分類:
春季‧萬物萌發宜養肝
春天是萬物萌發的季節,此時肝氣旺,剛開始都有點口舌乾燥或便祕,天氣轉暖時也容易體躁易怒,中醫會認為此時應養肝。建議在晚上11點~凌晨1點膽肝經運行的時候休息,讓臟腑維持解毒功能,保養肝臟,在此季節也儘量不要吃烤、辣、炸或帶有蒜味的食物,保持睡眠充足、不要熬夜以免上火。
夏季‧流汗耗散心氣
夏季天氣炎熱,陽氣較盛,容易流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流汗過多易耗散心氣,容易發生中暑、氣虛乏力,甚至皮膚出汗所致的熱疹、溼疹等。中醫認為在夏季時要好好調養心和脾,而夏天的飲食偏好冰品、涼飲,以及重口味的飲食,易使脾胃受阻。郭大維院長建議,少食用冰品、瓜果類,少量攝取綠豆薏仁湯可以達到利濕健脾除濕的功效,過度則會造成腸胃不適。若在夏季非常燥熱,喝很多水也無法解渴,可以試著在頸部刮痧,協助表面微血管循環,疏經通絡。而郭大維院長提醒,刮痧的大原則是要避開動脈跳動的地方,要注意的是,刮痧時應避免耳下頸動脈與鼠蹊部股動脈等處,以免造成血栓剝落而導致栓塞性中風的危險。
秋季‧秋燥潤肺養胃
秋天開始轉寒,這是陽消陰長的過程,天氣較涼爽。中醫有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氣候比較乾躁,皮膚也較容易乾,可以燉煮銀耳、百合、蜂蜜茶、山藥、杏仁、川貝等來潤肺養胃,西洋蔘、貝母、杏仁也是對於養肺很好的中藥。一般的甜食、果糖、黑糖等甜度過高容易生痰,但天然蜂蜜的甜度則是剛好,有保護胃部的作用。郭大維院長認為,胃與大腸互為表裡,有時候可能腸子有點燥而出現便祕,偶爾食用一點蜂蜜,加入山藥、百合等,也有助於腸胃的蠕動。
冬季‧補腎為先天之本
在傳統上,入冬變冷時會開始補腎,在陰氣最盛、陽氣最弱時是保養身體的最佳時機。而腎為先天之本,在冬天保養身體,到來年春天就不容易感冒。有人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進補,開春打虎」。很多人在冬季有食用羊肉爐、麻油雞進補的習慣,但還要看體質,如果本身常熬夜、口破、臉部痘痘較多,屬於肝火旺、濕熱性的體質,攝取過多反而身體容易上火化燥。
孕期三階段調養
郭大維院長表示,孕期受到荷爾蒙影響,體質會改變。通常懷孕初期比較怕冷,但後期會比較怕熱,需依照媽咪體質進行調理。
初期
懷孕初期主要是安胎補氣,會使用黃耆、茯苓、枸杞、黨蔘等補氣的藥材,如果媽咪在此時除了較為怕冷之外,還有便祕的狀況,可能會加一點涼血、養陰、潤燥的藥,例如:生地黃、柏子仁等,幫助腸胃道蠕動。
中期
懷孕中期是胎兒與母體較需要營養的時期,建議可使用藥膳進行食補,例如:四神湯加排骨、豬腸、豬肚,增加蛋白質的攝取。
後期
到懷孕後期,有些媽媽變得較為怕熱,可能出現便秘、口乾舌燥、下肢水腫等,此時除了改善媽媽這樣的狀況,也會使用一些藥物幫助順產,而中醫常用的處方為保胎散或安胎飲(古方原名為「保產無憂方」,台灣民間俗稱「十三味」,由川芎、芍藥、當歸等藥組成)。
郭大維院長說明,根據個人體質,對於冷熱感受也有差異,因此在前、中、後期所使用的安胎順產藥物也不同,需依據媽咪體質進行調養。
常見的孕期不適與舒緩
懷孕時的許多孕期不適症狀也可以經由藥膳或食補來改善:
下肢水腫
由於母體體重增加,胎兒逐漸長大,造成下肢循環越來越差,甚至引發下肢靜脈曲張。建議媽咪儘量避免久站或久坐,也可以諮詢中醫師服用一些利濕、消腫、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的藥物或飲食,例如薏苡仁。但郭大維院長提醒,薏苡仁的攝取量需要取捨,太多可能有滑胎(流產)的風險,且有些人體質較為敏感,可能一點點就會有反應。因此,孕媽咪在食用藥膳前,還是必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並酌量食用,若感到水腫的狀況有緩解,就可以停止服用了。
孕吐
懷孕初期會孕吐是因為人類絨毛膜激素增加,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整個孕期沒什麼孕吐反應,有些媽咪則可能反應較為強烈。當孕吐較為強烈時,儘量攝取好消化的食物,或是少量多餐。但是孕吐情況很嚴重時,可以使用半夏、厚朴等藥材來緩解,一般而言,一、兩個月過後孕吐就會趨緩。
失眠
郭大維院長表示,會失眠是因應胎兒成長,母體體質產生變化,此時服用酸棗仁湯可幫助晚上入眠,而這類藥物也不會對母體及胎兒有負面影響。通常在孕期會有失眠狀況的孕媽咪,在孕前就會失眠了,在門診遇到的孕媽咪通常是睡太多。由於胎兒從母體汲取的養分越來越多,使孕媽咪容易感到昏昏欲睡,建議偶爾起來動一動,不要久坐久站。
食欲不振
孕吐較為嚴重的媽咪可能有食欲不振的狀況,此時建議可搭配藥膳提振食欲,改變一下飲食狀況,使食材的色彩豐富以刺激食欲,通常一、兩個月過後,嘔吐和食欲不佳的狀況就會改善。
妊娠咳嗽
妊娠時傷風感冒引起咳嗽稱為子嗽,有些婦女在懷孕後,因為胎兒佔據母體太多精神氣力,若媽咪本來就有熬夜的習慣,可能會時常口乾舌燥,水分不足就無法潤肺,會出現咳嗽的現象。此時很少會用藥,通常會建議飲用冰糖燉梨、醃漬後的橘皮燉茶、柚子茶等即可緩解症狀。
孕期進補的禁忌
孕期屬於體質變化較大的時期,在進補時需多加注意,例如:薏苡仁有利尿的功效,但也可能引起滑胎,建議諮詢醫師後酌量攝取。而桃仁、紅花、川七可活血化淤,促進子宮收縮,胎動不安或曾經流產的人應慎用。孕媽咪在孕期要進補時也要特別小心,每個人體質敏感度不同,有效劑量和導致流產的劑量可能很接近,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另外,若媽咪想在孕期補充珍珠粉,建議懷孕後期再開始攝取,每天攝取的量不需要太多,一湯匙即可。郭大維院長提醒,人參屬於大補元氣的藥材,若體質較為燥熱、有高血壓的人較不宜服用人參,若是虛寒體質則可以適量補充。
進補前先調養腸胃
郭大維院長建議,媽咪可以多攝取高熱量飲食,包括豆類、五穀飯、蛋白質等。由於氣血循環已經被胎兒佔據一半,應多補充水分,並儘量少吃燒烤、辛辣、炸物等以免上火,可多攝取肉類(蛋白質)、內臟(鐵質)等,減少血虛、貧血的狀況。在孕產過程中,媽咪若要採用中藥進補時,應對自己體質有基本認識,避免盲目進補反而造成損傷。感冒、腸胃功能不佳或有便祕的狀況時,儘量避免進補,因為進補的藥物較為滋膩容易礙胃,進補的前提是腸胃吸收功能要好,因此,孕媽咪進補前要先健脾胃後,才能真正達到一人吃兩人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