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肌少話談
#扶原中醫診所 #台中院區
#何昱樺醫師
依據統計我國已於1993年已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於2020年超高齡(85歲以上)人口將佔占台灣老年人口的10.3%。隨著全世界逐漸或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像是包含#肌少症 在內的「老年症候群」愈發被重視。世界各國皆成立相關研究組織,致力於相關研究。
當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活得久、活得好、活得精彩,成為民眾及醫師最關心的問題。除了身體各個重要內臟器官透過醫療保健延緩老化外,人體有兩大重要系統,一是骨骼系統,二是肌肉系統,兩大系統維持著我們可以進行日常生活,小到讓我們能執行開罐頭擰毛巾,大到可以爬樓梯過馬路等活動。中醫針藥並重治療骨質疏鬆(骨鬆、骨萎),民眾已多有了解,但中醫如何治療「肌少症」對大部分人來說卻是較少聽聞。
📌臨床研究,人體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而70歲後的肌肉流失速度更是加快到每10年減少15%。全身性骨骼肌的持續流失增加了受傷、生活功能跟品質下降,嚴重則伴隨疾病、死亡高風險。
📌肌少症除了臨床儀器檢查外,像是用軟尺測量雙側小腿取最大腿圍,尤其是65歲以上長輩,若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則要進一步評估。而包含肌力、步行、從椅子起身、上檯階、跌倒等項目醫療問卷也是民眾可做的初步簡易評估。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肌肉減少(肌少)的問題,中醫古籍《內經》即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與「大肉陷下」等的記載。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肌肉」,因此脾胃虛弱,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肌肉營養跟四肢運動仰賴脾胃來供應動力來源,所以營養失衡容易造成肌肉養分流失而引起肌少症發生。
除了老化為主的原發性肌少症,更多為慢性或特殊疾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失衡狀態的次發性肌少症患者。因此,除了飲食外,在中醫整體觀中,睡眠、情緒、適度活動而非過度勞損等其他日常作息,也影響了身體能否吸收吃進營養的「消化力」及維持健康的「自癒力」。
中醫除辨證論治給予中藥與針灸治療外,更可以透過居家可做的穴道保健如:下肢的 #足三里穴、 #陽陵泉穴 ;腳底人字紋交界處的 #湧泉穴 ;上肢的#神門穴 、#內關穴 及頭部的#百會穴 、#風池穴 都能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活動活動,人要活就要動」,長輩們常誤以為每天早上在公園散步、週末溪頭爬爬山就已有足夠運動量,但做對運動才能真正幫助養肌,促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跟適當阻抗型的肌力訓練在專業指導下互相搭配,尤其是下半身的臀腿肌力,讓運動真正達到保持行動力,中醫推廣能促進肌肉協調、均衡運動全身肌群的八段錦、太極拳甚至鶴拳,都很適合加進我們的日常運動當中。👊✊🤛🤜
高齡肌少症者多數沒有相關了解或自覺而忽視積極改善的重要性,而造成身體連鎖性的損害,從年輕時即做好自身的健康存摺、肌肉營養儲蓄,待年邁時,才能成為銀髮樂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