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篇— #冬至

節氣養生篇— #冬至

今年台灣的冬天來的特別晚,但卻來的剛剛好,總算趕在冬至前夕有寒冬的體感,而在12月22日這天迎來可以吃補、補嘴空的好時機,那就是冬至節氣。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冬季第4個節氣,時間一般在每年國曆的12月21日至23日。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從養生學上來講,冬至是養生的最佳時機,在中醫陰陽理論中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

此外,冬至前後天氣嚴寒,大家常常會為了抵禦寒流進補,如同俗諺所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建議最好能經由中醫師評估後適量攝食,而非一味的進補,否則往往養身不成反傷身,適得其反。

 

💡#護好脾

冬至前後寒流來襲,台灣以濕冷為主,易出現腹脹,大便粘滯等症狀。

 

💡#顧腸胃

冬至時節陰寒至盛容易損傷陽氣,如不慎受涼易使寒邪內犯於腸胃,導致腹瀉、消化不良。

 

❤️ #呵護心

每當天氣寒冷、氣溫驟降,血管收縮導致血壓突然間升高,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族群更是要格外小心。而如果突然感到步態不穩、視物不明、神智不清、冒冷汗、心悸、呼吸困難、眩暈、劇烈頭痛、胸口疼痛、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感覺異常等症狀,務必要提高警覺,把握黃金三小時,及早送醫診治。

 

 

😊吃湯圓:除了進補,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廣為流傳,延續至今。而湯圓是糯米做的,雖然好吃,但吃太多吃太快或是太晚吃,容易造成腸胃不適,更甚者可能會影響睡眠哦!吃湯圓除了有圓滿、團圓的意思,也表示過了一年增長了一歲。

 

😊麻油雞:麻油雞的湯底中,黑麻油、米酒、薑(爆)是主要的成分。在中醫的觀念中,麻油性味生時偏寒、加熱後轉熱;而薑跟酒也都偏熱性,所以麻油雞是熱補的料理,適合體質虛寒者。體質偏熱的人不合適進食,例如有感冒、發炎症狀者。另外,女性生理期、懷孕期間多偏燥熱,民間有此時不宜進食麻油雞的說法。

 

😊薑母鴨:有句話說「立冬補冬,殺雞殺鴨補嘴空」、薑母鴨中多中藥材多數為燥熱性藥材,有喉嚨痛、黃鼻涕、黃痰等不適的發炎症狀加劇。當中的當歸、川芎、老薑及酒,都有活血溫經作用,麻油也有刺激子宮收縮作用,恐造成女性經期出血量大增,女性朋友食用前要先評估自身狀況,應避免過量攝取;而懷孕婦女也要注意不可多食,尤其含酒類應該盡量不碰。

 

😊羊肉爐:補血、滋陰、補氣、溫經,養護人體的陽氣,使身體保持溫暖,補充身體的陰血,秋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羊肉具有補精血,益虛勞,混中健脾,補腎壯陽,養肝等功效,多吃羊肉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羊肉熱量比牛肉要高,常被當做秋冬禦寒和進補的重要食品之一。

 

食補分為溫補、平補、清補。

👉🏻溫補:適用於畏寒怕冷的人群。可選擇補元陽、益氣血的食物,如羊肉、鴨肉、牛肉。

👉🏻平補:適用於身體偏虛的普通人群。可選擇不寒不熱、性質平和的食物,如銀耳、紅薯、枸杞、鱸魚、紅糖。

👉🏻清補:適用於體質偏實熱的人群。可選擇清熱通便、祛風利濕的食物。如白蘿蔔、菠菜、芹菜、梨、茭白等食物。

注意:腸胃虛弱者不宜多食,可考慮與溫補的食物相搭配。

 

冬至養生保健

1.室內保暖,室外防寒:

特別是頭頸部以及四肢末梢,像是毛帽、圍巾、手套以及厚棉襪,都是必備的禦寒小物!

 

2.起床外出,避免急遽溫差:

不管是從溫暖的被窩起身,或是從暖合的室內移動到室外,緩和且漸進的活動身體,慢慢適應溫差的改變。

 

3.聰明飲食,補充水分:

年節聚會在所難免,避免過於辛溫燥熱的飲食並適時補充水分,以免血液過於黏稠而引發心血管疾病。

 

4.早臥晚起,陽氣潛藏:

冬天晝短夜長,萬物蟄藏,人體也應仿效自然規律,早睡晚起,避免情緒起伏與激烈的活動。

 

穴位保暖,防寒入侵。

 

湧泉穴

人體的四肢末梢有許多穴道,湧泉穴就是位於腳底板下凹時人字紋交會點的大穴,即按壓此處激發腎經經氣,滋養周身經絡之意。透過溫暖的足浴、簡單的泡腳,除了可以促進腳底末梢血液循環,還可以溫通湧泉,防寒從入足。

 

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下,後頸和肩膀交接處,是防止寒邪入侵人體重要的穴道。除了外出時可以用圍巾保暖,在外受寒後回到家中用吹風機或溫熱的水沖此處,立即感到全身暖活,祛寒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