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篇—大雪

節氣養生篇—大雪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大雪十一月節》: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寫的是大雪節氣之變化,感嘆的是時光流逝之快。

大雪至,寒冬始。不知不覺間,冬日的第三個節氣,一年里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悄悄地到來

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雖然形容的是大雪紛飛的景象、氣溫明顯下降、天氣越來越冷,但隨著氣候變遷,更值得注意的是天氣不穩定和劇烈的溫差轉變。秋冬養陰。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冬季進補的大好時節。

起居注意保暖:天氣一冷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提高,三高族群及年長者更要每天規律量測血壓狀況、外出運動避免過早出門,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固護陽氣,減少呼吸道疾病發生,「風從頸後入,寒從足下起」,特別要注意頭頸部及足部的保暖,可以適度泡熱水來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現象。

適當進補滋養:

有句俗話說:「大雪補得好,一年不受寒」。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進補以溫補為宜、選擇好吸收消化的食材,也可以適量飲用薑湯驅寒,加強人體陽氣、對抗寒天。而自體免疫疾病、濕疹等皮膚發炎性疾病,急性感染症等等患者比較不適合溫燥類進補(薑母鴨、當歸鴨、十全大補…)。

水分攝取足夠:

天氣較冷,排汗減少還是要注意水分攝取足夠,每日飲水量至少1500ml幫助維持身體新陳代謝。

皮膚適當保濕:

冷風及空氣濕度下降容易有皮膚乾燥龜裂、刺激或脫皮現象,注意做好適當保濕,洗澡水溫不過高,沐浴後馬上擦上適當的保濕劑。

驅寒保暖食補

人參紅棗當歸黃耆羊肉湯:人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胃。黃耆補氣健脾、潤肺生津。紅棗和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羊肉補虛益氣,補鐵補血。

材料:高麗蔘5錢、黃耆5錢、紅棗(去核) 10顆、當歸3錢、羊肉1斤、鹽適量。

做法:將藥材用冷水沖15-20秒。羊肉洗淨、汆水。煲1.5公升水,水滾後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煲滾後轉小火煲1.5小時,起鍋前加少許鹽調味。

防寒保暖養生穴位

#勞宮穴: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

#湧泉穴:腳底前1/3凹陷處

#太溪穴: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

腳暖身體就暖:

可以用生薑、桂枝、紅花或艾葉泡腳,泡腳有許多好處包括消除疲勞,幫助睡眠、促進血液循環、祛除風濕、利氣行水、改善手腳冰涼問題。

大雪養生茶飲—

杜仲茶飲:養肝腎、護筋骨。

杜仲 3錢、枸杞 3錢、紅棗 3顆、龍眼肉 1錢 ,使用800ml水沖泡8分鐘即可飲用。

大雪養生關鍵數字:

大雪時節多做按摩疏通經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抵抗力。同時還能預防多種心腦血管疾病。

1.槌槌背

在背部由上至下輕敲脊椎兩側膀胱經的穴位,如槌擊時遇到酸痛點,則此時可在此酸痛點以柔和的力度多按壓幾下,可激發膀胱經經氣提高身體保護力。

2.揉揉耳

用食指貼耳廓內層,拇指貼耳廓外層,不分凹凸高低處,相對輕輕捏揉。以捏揉至耳朵輕微發熱為宜。可促進耳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冬季要常搓耳朵!「腎臟開竅於耳,搓揉耳朵能補益腎氣。」

3.捏捏指

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另一手被按摩的手指指尖一節的兩側,適度用力揉捏,以不痛為度。本法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對手足冰冷者非常有效。

  1. 泡泡腳:冬季天氣寒冷,人體的氣血運行會減慢。睡前適度泡腳可以滋養腎經,同時可以舒緩疲勞、放鬆心情。泡腳的同時,建議按摩足三里、三陰交、湧泉等穴位,既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亦能加強補腎益精、防病保健的效果。

5.梳梳頭

可用手指指腹梳頭或用梳齒尖圓潤的梳子,人的頭部是“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人體的重要經脈和四十餘個大小穴位以及十多處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這些經脈和穴位內聯五臟六腑,外絡肌膚腠理,起著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溝通里表上下的作用,而梳頭就是疏通經絡的一個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