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篇—#小雪

節氣養生篇—#小雪

 

小雪,是冬季第2個節氣,此時是「冷」和「濕」空氣交雜的節氣。在小雪到冬至的這30天,氣溫會快速下降,同時這段時間也非常容易產生濕氣,寒濕體質的人會更容易感受不適,那麼小雪節氣我們又該如何養生,更好的度過這個冬天呢?今天讓黃譯萱醫師告訴大家🤝

小雪時節養生要強調「藏」,《黃帝內經》中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當氣溫逐漸轉冷,就像動物會冬眠,人類在戶外活動的機會變少,在家當沙發馬鈴薯🥔滑手機📱或追劇📺,「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臥傷氣」,讓人越休息越累。

許多人喜歡在冷冷的冬夜和三五好友去吃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等等。此時室內外溫差大,過多的溫燥食補反而造成口乾舌燥、嘴破、失眠、長痘痘等上火狀況。

那麼在小雪節氣有哪些養生要點呢?🤔️

 

✅ 多曬太陽

在冬季來臨時可以曬曬後背,此處有膀胱經、督脈經過,可補充陽氣,擺脫天冷就發作的拖延症。

有研究指出皮下脂肪感受到陽光刺激後,還能「反轉易胖體質」  每天曬20-30分鐘的太陽能減少脂肪儲存並縮小脂肪細胞體積大小。

 

✅ 多揉地筋

冬天養好腎,到了春天肝的生發功能就會得到滋養。「地筋」是位在足底,大拇指往外翹時可看見的硬筋,揉按此處滋養肝腎、填補腎精,每天有空就揉按地筋3-5分鐘,輕鬆養生。

 

✅多食黑色食材

五行中「色黑入腎」,小雪可以多吃黑色食物,養腎不上火。黑色食材如;含鐵量高的黑木耳、富含鈣質的黑芝麻,紫菜、海帶、紫米、 黑米等。而《黃帝內經》中提到「菽(豆類)補腎」,在冬季食用黑豆最為合適。

 

✅多泡雙腳

腳離心臟最遠,負擔最大,且腳是陰血的大本營,腎、脾、肝三條陰經都匯集於此。

傍晚時分,用40度左右溫熱水泡腳有助陽氣溫煦四肢末梢,利於養陰潛陽。

「百病起於寒,寒從腳下生」,用熱水加入適量的桂枝、紅花、艾葉等中藥泡腳以溫補陽氣。按摩和刺激足底亦可以起到補腎益精、提高機體抗寒能力的作用。

 

✅ 穴位按壓

在中醫理論中,冬季養生重在養腎。特別推薦下面幾個冬季養生常用穴位,平常可常按壓進行經絡暢通。

 

1.太溪穴:

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可同補腎陰及腎陽

2.關元穴:

肚臍中下3寸,為強壯穴,常按可讓腹內寒氣消散,腸胃吸收功能增加,既補氣又補血。

3.腎俞穴:

虎口打開雙手叉腰,大拇指處就是腎俞穴,可強腎氣、益腎精。

✅ 藥膳食譜:

🥣1.蔘鬚清補湯

材料:高麗蔘鬚30克,炙黃耆20克,熟地黃15克,炒白朮10克,炒川芎6克,當歸15克,酒白芍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雞半隻,生薑30克,蔥、料酒、花椒、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

1、將以上中藥用冷水沖30秒,放入1500cc水中煮滾。

2、另一鍋將雞肉塊煮熟後掠去浮沫、撈起。

3.再將雞肉放入藥材鍋內,用文火上再煮沸,關火燜15分鐘。

 

功效:溫補氣血、滋補腎陽。

🥣2.當歸蓯蓉羊肉湯

材料:肉蓯蓉30克,當歸20克,羊肉600克,生薑20片、紅棗(去籽)20顆、枸杞10克,鹽等調料適量。

做法

1.將藥材以冷水沖、瀝乾備用。

2.羊肉切塊,川燙後備用。

2.將肉蓯蓉、當歸、薑棗枸杞一起放入適量清水鍋內用武火煮沸。

  1. 再將羊肉放入鍋內,用文火繼續燜煮90分鐘,軟爛適中即可使用。

 

功效: 驅寒濕,補虛弱,益氣血,肉肉蓯蓉質地溫潤,補陽氣卻不燥熱,能溫通腎陽、補腎虛,且補性和緩;當歸辛、甘性溫,入心、肝、脾經,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羊肉是有溫補性質的血肉有情之品,生薑辛溫散寒,這款藥膳適合各年齡層陽虛、血虛體質的人群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