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篇— #立冬

節氣養生篇— #立冬

立冬立冬要補冬,順應節氣補嘴空

補冬補冬補嘴空,暴飲暴食毋彩工

默默的節氣秋已盡,

悄悄的今朝恰立冬。

靜靜的天氣漸轉涼,

立冬節氣悄然來到。

#11月7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民間把立冬節氣認為是冬季的開始,是萬物收藏,補腎強身的好時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氣候也從秋季的少雨乾燥轉向至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

此時街頭的「帝王食補」薑母鴨、「彰化溪湖」羊肉爐、「郭富城最愛」麻辣鍋等店內人潮早已洶湧澎湃、座無虛席,民眾自動搭上溫補的列車,但台灣已不像早期物資缺乏,僅能藉著冬令進補身體,現在反而是營養失衡又缺乏運動導致熱量爆表,體重搭上失速列車,加上熬夜虛火上炎,倘若又吃進過多溫熱藥膳,容易造成口瘡、便秘,甚至失眠等上火症狀。

立冬三養

1.#養腎-立冬養腎防寒

立冬過後氣溫明顯降低,陰氣漸盛、陽氣漸衰,日漸增加的寒氣容易損傷人體陽氣。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盈,則精力充沛、筋骨強健,腎氣虧損則陽氣虛弱、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因此可以適當進食補腎食品,如芝麻、山藥、核桃、栗子、黑豆等,以幫助機體抵禦寒冷。

2.#養胃-身體少寒多溫

冬季氣溫偏低,若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涼,從而使胃部受冷,引起腸胃疼痛。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冬季能不能有效進補,關鍵在於脾胃受不受補。冬季進補養生要從養脾胃開始,進補方式建議適當進行平補,兼顧養陰潤燥、補脾健胃。

  1. #養神-早早睡晚晚起

《黃帝內經》中指出「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要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發時再起床,以確保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養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

 

 

養生茶飲:茶暖心暖身也暖

推薦桂圓枸杞紅棗茶

材料:桂圓3錢、枸杞3錢、紅棗5-10顆、生薑2.5錢、陳皮1.5錢

作法:將以上藥材用冷水沖15秒,再放入800cc水中煮沸即可。

功效:立冬午后,ㄧ杯輕養生茶飲,能暖身又暖心。

養生藥膳:湯暖身暖手腳暖

推薦首烏松茸雞湯

材料:何首烏5錢、黨參 3錢、茯苓 3錢、淮山藥 3錢、炒白朮 2錢、紅棗 (挖籽)5顆、黑棗 (挖籽)5顆、炙黃耆 2錢、炙甘草 2錢。烏骨雞半隻、姬松茸200克

作法:

1.以上藥材用冷水沖20秒後,加入1500cc水中,開火煮至沸騰後關小火。再將川燙過的烏骨雞放入藥材鍋內,以小火燜煮30分鐘即可食用。

功效:此湯品有補血養顏、補腎益精之功效,特別適宜肝腎精血不足、腰膝酸軟者來食用。

黑色料理固腎氣

秋冬季節交替之時,應當順應自然界氣機伏潛的趨勢,注重補養腎氣以助陽氣固封。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乃是健康之根本,而“藥補不如食補”,食療養生相對平和,若能根據具體情況善用食物調養並不輸於藥療的功效。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五臟分別與五行相配,五色對應五臟。“腎主冬”,因而冬季養生重視補腎,而“黑色入腎”,故以食“黑”為補。

如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肝。

黑豆補肝腎、強筋骨。

黑芝麻滋肝養腎、明目黑髮。

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

黑木耳滋陰潤肺、養胃補腎。

烏骨雞性味平甘,溫中補腎,蛋白質較高,脂肪較少,含有更多的鈣、鎂等營養素,此類黑色食材是立冬滋腎補虛之佳品。

立冬養生從泡腳開始

風從頸後入 寒從腳底生

1.湧泉穴

定位►

足底部約當足底二三趾趾縫紋的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的交點上,是足少陰腎經穴位。

功效►

此穴為腎經井穴,具有滋陰益腎的功效,對腎精虧虛引起的眩暈、失眠、耳鳴、頭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泡腳按摩►

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擦乾後,用手掌擦湧泉穴,使局部產生熱感,再用拇指指面著力於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揉。每次穴位按壓15~20下,每日可進行多次按壓。

2.太溪穴

定位►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穴位。

功效►

太溪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功能。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等刺激該穴均可達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泡腳按摩►

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擦乾後,用拇指、食指緊捏腳後跟的皮膚,

右手按摩左腳,左手按摩右腳,做向外拉提的動作,每捏3-5下,提拉太溪穴1次,以感覺疼痛為度。每次穴位按壓15~20下,每日可進行多次按壓。

平日可以多泡腳、多按摩穴位,加上立冬三養,以抵禦寒冷、儲備能量。

#立冬補的好開春打老虎

#胡亂來進補小心變胖虎

#節氣養生

#扶原中醫

#立冬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