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牙周病

中醫治療牙周病

牙齒疾病自古就惱人。唐代詩人韓愈在〈落齒〉一詩提到,「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寫下這首詩的他年僅36歲,已面臨落齒危機,讓他感傷不已,顯見牙齒問題並非老年後才要面對。又在〈祭十二郎文中〉中提到:「吾年未40,而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古人壽命較短,往往40歲就出現老化的現象,因此韓愈牙齒動搖應是牙周病之故。

國人牙周病比例極高
國健局調查,年滿18歲的國人罹患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比例(含牙齦炎、牙周炎)高達99.1%,台灣罹患牙周病的比例位居全亞洲區之冠,牙周病早期只要經過適當治理,加上正確的口腔衛生處理方法,大都可以痊癒,病人無需要走到脫牙。
健康的牙齦在正常刷牙時是不會流血的,若是刷牙會流血,常常是牙周病初期的徵兆,也表示牙齦有發炎的現象。細菌除了可穿過牙根表面外,也可藉著血流跑到全身,而牙周病若不及早治療,破壞到達一定程度時,牙齒會搖動,甚至脫落。停留在口腔中的細菌發酵,也會產生口臭的問題,而牙齦、牙基遭破壞,讓齒縫隙變大、甚至往外暴出,影響美觀。
平時刷牙選用軟毛牙刷,避免用力過度,以免損傷牙齒的琺瑯質。此外,每6個月應定期找牙醫洗牙,清除刷牙無法去除的牙結石。如果發現牙齒出現下列情形,應儘速看牙醫、積極治療:牙齦紅腫、出血、退縮、肥大增生,溢膿,口臭,牙齒鬆動、移位,咬合無力,牙周膿腫等,都是牙周炎的常見症狀。在牙周炎症早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僅有牙齦出血,等到出現牙齒鬆動移位、咀嚼無力時往往都已經發展到較嚴重的程度了。

齒為骨之餘、腎之餘;齦為胃之絡
中醫叫牙周病為牙宣,宣是露出來的意思,牙齦露出來,牙刷一刷就流血了,就是牙周病。

中醫理論中,口腔也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樞紐。「它是任督二脈交會之處,也是五臟六腑所貫通之處。」,中醫認為,從牙齒也能反映全身健康狀況。督脈循行於人體背後正中線,由下(尾骨之長強穴)往5上經腰、背、項、頭、面,走到上顎的齦交穴(上唇繫帶與齒齦連接處),任脈則循行於人體前正中線,由嘴內舌頭、下顎處往下行走,經下巴、頸、胸、腹到會陰穴,任督二脈經由舌頭抵上顎牙齦後方來相連。五臟六腑的精氣,經由經絡運行輸佈齒齦。牙齒、牙齦強健與否,也反映了五臟六腑精氣是否充沛。牙齒在中醫診斷裡是一項重要依據。中醫的望診法中,除了看眼睛、舌頭、臉色等,還有一種就稱為「齒齦望診法」。

整體而言,中醫認為「腎主骨,骨生髓,長齒,所以齒為骨之餘,也為腎之餘,」換句話說,腎跟骨有關,牙齒也是骨質,又剛好是骨骼的外顯表徵,所以牙齒與骨骼的變化都與腎功能相呼應。牙齦也是中醫望診的依據之一。依中醫的說法,「齦為胃之絡」,上排牙齒、牙齦位於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下排牙齒、牙齦則在手陽明大腸經的路線中;從牙齦的變化,可以自我檢測腸胃是否健康。西醫也有愈來愈多研究探討牙周病與骨質疏鬆之間的關聯。美國曾發表報告指出,停經後婦女如果罹患骨質疏鬆症,下顎骨的骨質密度比沒有骨質疏鬆症婦女來得低很多,且牙齒喪失的數目也較多;日本的學術報告也發現,停經婦女中,牙周健康者,其咬合力量是全口無牙者的6倍,同時其腰椎骨質密度也較全口無牙者來得強。可見停經後婦女若合併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咬合力量銳減,也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一項加重因子。

中醫老早就有牙周病,不是現代醫學的名詞,這個過程的形成與身體的機能失調有關,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 胃火上炎型
這種體質的患者,很多都是因為飲食偏好烤、炸、辣等重口味的食物,造成胃中積熱,胃火上炎傷灼齒齦,加上口腔衛生不良,細菌在齒齦滋生,慢慢導致牙周發炎,損傷牙周組織。
2. 腎虛火旺型
這類型的患者,多數體質虛弱,可能有慢性病史、年齡較大、婦女多產等特徵,或是因為生活過勞、熬夜晚睡,都可能導致腎氣、腎精、腎陰不足,造成腎虛火旺的狀況。中醫講「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當腎虛時就會反應在齒齦的健康上,除了影響牙周地基穩固外,腎虛火旺也會加重牙周發炎的情形。

中藥可治牙周病 診斷後視體質用藥
用藥上分為內服與外用,藥物有所差異。內服用藥最主要是依據患者體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用藥;以上述的兩大類型來說,胃火上炎型要選用清胃火的藥物,像是處方清胃散,或黃連、石膏、黃芩等用藥;腎虛火旺型則需要滋腎清熱,常用處方像是知柏地黃丸,或生地黃、知母等用藥。
另外,甘露飲、玉女煎也都是常用處方,甘露飲是由中藥古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製成,相傳唐宋時期已採用,主治脾胃濕熱、口臭、咽痛、口舌生瘡和牙齦腫脹,成分包括熟地黃、麥門冬、炙甘草、生地黃和枇杷葉等十種材料,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透過調理身體,改善胃部和口腔的問題,治療牙周病。提醒讀者,這些中藥都必須經由中醫師的專業診斷,才能根據體質給予正確的用藥,民眾切勿自行配藥服用。

針灸改善牙周病 常用內庭合谷穴
針灸也是治療牙周病的常用方法,葉濡端中醫師指出,針灸穴位的選擇主要與經絡的循行位置有關係。其中,「胃經」通過人體的上牙床,「大腸經」到達下牙床,因此胃經的內庭穴、大腸經的合谷穴,都是常用來治療牙周病的穴位,而內庭穴也有清胃熱的功效。其他還會依體質狀況選用,比如,腎虛者會選用「腎經」的太溪穴、復溜穴,若是年老齒齦萎縮,合併氣血虛弱體質者,也可加用足三里、三陰交穴來補益氣血。

中藥漱口水
方法:清潔口腔後,口含約20ML中藥液,低頭浸泡前牙牙齦,頭向左、右側偏浸泡左、右側牙牙齦,頭後仰浸泡後牙牙齦,每次浸泡出血部位3分鐘後將含漱液吐出,每天3次。歷代醫書中也有記載,藥物含漱可以清熱解毒,香口去穢。
1. 三香漱口水:
公丁香5G、廣藿香10G、香薷10G、金銀花10G、甘草5G,加入500CC水共煮,可隨身攜帶,含於口中5-10秒,反覆3-5次M可達清潔口腔,芳香口氣之效。
2.立效漱口水::
白芷3.5G、細辛5G、金銀花10G、連翹10G、甘草5G、續斷5G、骨碎補5G加入500CC水共煮,可隨身攜帶,含於口中5-10秒,反覆3-5次M可達清潔口腔,消炎止痛之效。

明代陳修園固齒神方
材料: 青鹽5錢(可用一般食鹽替代)、生石膏5錢、補骨脂4錢、花椒1錢5分(去目)、白芷1錢5分、防風2錢5分、南薄荷2錢5分、旱蓮草2錢5分、細辛1錢5分。
作法: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作為牙膏使用,或是每日早晚塗在牙齦上按摩再漱口吐掉。
功效: 有消炎消毒、止痛、固齒之作用。

叩齒漱津揩齒健牙法
牙齒由三叉神經支配,而且口腔的位置又很接近腦幹,咀嚼、吞嚥的時候,大腦皮質區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也能活化腦神經細胞。鼓勵老人叩牙,甚至多轉動舌頭,舌頭上有許多穴道,多點刺激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保健牙齒中醫還有「叩齒漱津揩齒」三招,是唐朝的「藥王」孫思邈提倡的牙齒保健方法。
「叩齒」,有「晨起叩齒三十六,到老牙不落,」的說法。做法是將把嘴巴微微合上,讓上下排牙齒發出響聲輕叩36下,疏通經過口腔的經絡,若能在三餐飯後上下叩齒,更能固腎健脾,幫助消化。要注意叩齒力道不可太大,以免傷害牙齒組織。
「漱津」則是利用口水漱口。一開始先將舌頭頂上顎讓口水分泌,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胺基酸、酵素、鈣質,定期使用口水漱口可以幫助清潔口腔、讓牙齒再鈣化。此外,長久做漱津的動作,也有助於鍛鍊嘴巴兩側的咀嚼肌。
「揩齒」則是中醫養生按摩的一種方式,每天早晚用手指或牙刷按摩牙槽2~3分鐘,有助於口腔局部血液循環。

吃對食物可護牙
牙齦紅腫、出血:綠豆、絲瓜、西瓜、芹菜、水梨等來清熱。
上牙痛:多屬胃經的問題,可吃綠豆清熱消胃火。
下牙痛:下排牙齒屬大腸經,可以多吃香蕉來清大腸火。
上下牙齒都痛:可能是腎經出問題,可吃些桑椹、奇異果,清腎經虛熱。 健齒堅果:杏仁、核桃、花生、腰果、栗子、榛果。

牙周病全身各種疾病之間也有很深的關聯。
當中最可怕的莫過於跟心肌梗塞和腦血管病變的關聯。
動脈硬化可說是血管障礙的代表,從動脈硬化的動脈瘤裡發現了牙周病菌的存在,所以開始認為牙周病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要因之一。 比起沒有牙周病的人,患有牙周病的人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機率高了一點五~三倍,腦中風的機率則是高了二點八倍。 患有牙周病會惡化糖尿病,牙周病和骨質疏鬆症之間也有相當深的關聯,此外,懷孕中的女性若患有牙周病,會增加新生兒體重過輕以及早產的風險、高齡者若吸入牙周病菌,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牙周病而缺牙後會變得無法咀嚼,大腦得到的刺激將隨之減少而加快失智症或老化的腳步。

關於醫師 | 總院長 郭大維

『辛苦一陣子、受惠一輩子。』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所 醫學博士研究 中國醫藥大學 針灸研究所 醫學碩士 中國醫藥大學 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 復健醫學理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