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中醫養生智慧

端午節的中醫養生智慧

依照先人曆法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個月,五月剛好是「午月」;而「端」有初始、開端的意思,故端五也就是初五的意思。兩者合意,也因此將農曆五月初五稱為 #端午節 了。

 

😯從清明時節雨紛紛,一直到最近幾周間歇性大雨不斷,加上立夏以來天氣漸漸炎熱,導致端午前後濕熱的天氣型態,故有「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一說,指的是天氣濕熱,蛇、蜈蚣、蠍子、蟾蜍、壁虎等毒蟲甦醒出沒,導致疫癘流行,民不聊生。然而先人們的中醫養生智慧,也於此應運而生。

 

📖在中醫傳統理論方面,瘟疫屬於外邪,主要以扶正和驅邪的兩大防疫準則。眾所周知的端午節划龍舟,相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習俗。然而透過划龍舟能使全身氣血通暢,鍛鍊心肺功能與骨骼肌肉,除了可以讓汗水帶走煩躁、悶熱的不適感,也和中醫夏季養生法不謀而合。《黃帝內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指的是夏天雖然悶熱,但不要避開陽光,讓人體的陽氣得以生發,氣血順暢!

 

端午節另一項體現扶正的習俗,那就是吃粽子了!濕熱難耐的氣候往往讓人食欲不佳,粽子外層包裹的粽葉(通常是月桃葉、桂竹葉或荷葉)除了可以增添香氣,同時也帶有清熱除煩的效果,搭配養脾健胃的糯米,相得益彰。

❗但需要注意的是,糯米黏滯難消化,不可過量食用,尤其是脾胃不好的人或是年幼的孩童,否則脹氣、便秘等症狀可是會找上門的。

 

❗特別提醒COVID-19確診後期和恢復期的患者,如果有消化不良、胃脹、胃悶等情形,不建議再吃粽子。📛這段時期還是以多樣化的蔬果搭配優質油質、蛋白質的地中海飲食型態為主;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先從清粥、鹹粥開始慢慢培養胃氣,逐步恢復腸胃道機能。

 

夏季濕熱,助長瘟疫流行,因此想方設法的驅趕邪氣也是非常重要的。民間流傳:「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菖蒲被認為是可以避邪驅蟲的要藥。《神農本草經》是這樣描述的:「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家家戶戶門口掛菖蒲的習俗,其香氣不但能驅蟲,還可以提振精神,讓被濕熱薰蒸的身體煥然一新。此外,隨身佩帶的香囊也是相同的原理喔!

 

📌端午養生指南

1.麥芽茶

麥芽茶是端午節前後最好的保健茶飲。《本草綱目》:「麥芽、穀芽、粟芽,皆能消導米、面、諸果食積。」如果不小心吃了太多粽子,不妨喝一點麥芽茶,緩解脹氣,幫助消化。

✔材料:炒麥芽20g、陳皮15g、白朮10g、紅棗5枚、水1500c.c.

✔煮法:1500c.c.水煮滾後,轉小火繼續煎煮20-30分鐘,可做為端午前後的保健茶飲。

2.腹部穴位按摩

從肚臍的右、上、左、下等方向約一個拳頭寬的位置順時鐘用手掌按摩,刺激腹部周邊穴道,促進腸胃蠕動。

3.鳴天鼓

以雙手手掌包覆貼壓耳朵,中指在上,食指在下,交叉彈力扣擊 #風池穴 約30次。透過敲打頭部,刺激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在悶熱的夏季達到提神醒腦的效果。

4.秘製中藥香囊

將菖蒲、薄荷、藿香、丁香、艾葉等含有香氣的中藥材以棉布包覆製成香囊,屬於中醫「衣冠療法」的一種,類似精油芳香療法,藉由特殊氣味驅趕邪氣。

📌消脹氣按摩配方
5% 10ml 荷荷芭油為基底
甜橙3滴 甜茴香3滴 藿香2滴 絲柏2滴
睡前以配方油順時鐘按摩腹部及足三里、豐隆穴,消脹氣,改善身體水分循環排除濕氣。